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现在又有人拿来批驳这个故事带来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房价上涨这个故事的影响是很大的原因。
所以房奴之说又对准了需求,认为买房不如租房理性,一辈子做房奴很悲惨。
貌似有理的分析,但在我看来,房奴之说未必确切。
2002年我决定买房,那时我有存款10万,刚刚有按揭,经过半个月的看房之旅,我定下了石家庄某小区155平米的三室两厅,2802元/平米,总价在46万左右。交了首付10万,贷款35万(30年)月供最初2075元。压力大吗?不大是假的,但是考虑自己拥有产权住宅,一个月连2000元还存不下,那么这辈子就别考虑买房了。但这不是原因,而是另一种思路,我是主修经济学的,还了解一些货币知识。我也经历了42元的月工资直至5000元的月工资,而这一过程我自己是85年至93年,仅仅8年的时间。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变化之惊人更是不敢想象的。
老百姓土话称之为“钱毛了”,知识人群称之为“通货膨胀”。
我认为我们错误理解了通货膨胀。适度通货膨胀对于我们正在发展中的经济是有益的,我称之为财富的积累。实际工资的增长过程势必引起通货膨胀,但是这并不可怕。你不能在工资从100元增至5000元,物价仍旧维持原来的模样。
我当时认为,15年之后我的家庭年收入(打工)应当在30万元以上,不论是否膨胀。我的贷款35万本金不变,在30年之后的2032年,估计是我一人的年工资。我算是没有什么发展的,保守估计。
我们一家属于超前消费的那种,颇有80后的风格。虽然我们分别是60后和70后的。如果不在买房之消费,别的消费会很大,当然不会节衣缩食,第二年不管房贷,又买了一部车,这是40岁的我干的事。
我看《奋斗》很上瘾,那本来不是我的生活,但80后的奋斗精神我确实很看好的,这一代人有理想有奋斗,决不是老一辈的人们所能理解的。我想成为房奴的几率不大。
房价上涨确实我们很不适应,我也如此不适应,但我认为这绝不会成为80后的负担。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我想80后的年轻一倍不会认同一直给人打工的,房奴只是针对不思进取的打工混工资者。随便做点生意,不论大小,房子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我周围有很多80后的小朋友,我在和他们一起奋斗。我们的心是相同的。别抱怨什么,因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奋斗更好的前程。如果一生不能有所成就,那只好寄希望于保障住房建设,但是我们的保障类住房,针对的应该是残障人士,特别是廉租房,无限扩大享受范围是不可能的。
从工资增长速度看,即使你是基本打工人群,收入增长也是看的见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家月工资几十元到现在,不能去算多少倍的涨幅,即使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也是一直在大幅增长。至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等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也会逐步得到解决。
房地产市场化,要循序渐进的解决居住问题,而非一次性的解决。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房价的长期趋势是上涨的,这一点不可改变,那么用现在的房价为基数,用银行的钱完成自己的住房梦,这是最合理的选择。要考虑货币的合理贬值,更要看到财富积累的速度。那么,房奴之说并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