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一场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的建业20周年纪念书籍式暨企业文化论坛在建业集团总部举行。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国内知名企业家、文化精英与省内外近50家媒体参加了此次活动。(备注:与会贵宾较多,各媒体依据自身制度及习惯排序刊出)
2012年,是建业集团二十周年华诞,也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起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20年,是河南开始谋划“中原崛起”战略20年。在这个极其特殊的时点上,建业倾心推出纪念书籍:《建业读本》、《百人讲述建业》,与社科院的课题成果《建业省域化战略调查报告》一起组成“建业书袋”,以人文视角梳理了建业深耕中原、筑城不辍、筚路蓝缕的二十年。
其中,《建业读本》以“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为脉络,如实反映建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脉络,描摹出一个企业在大时代中的理想与追求;《百人讲述建业》邀请百余位各界人士,通过不同的视角和风采各异的文字,讲述建业与中原这片厚土相濡以沫的二十年;《建业省域化战略调查报告——一个非公企业在中原崛起进程中的实践与启示》是由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以解剖案例的方式,观察建业的成长轨迹,探寻其实践对中原崛起的共性价值和启发意义,经过长达数月的专题调研,最终形成的调研成果。
此次活动中,喻新安、任志强、胡葆森等论坛嘉宾分别就大文化与企业文化、企业的时代使命、的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元素等议题与现场媒体代表进行了论坛式探讨。
活动现场还原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的风格音乐,将古乐作为串场元素巧妙地融入环节之中,整场活动极富中国古典文化色彩,加上文化论坛的睿智对话,为到场嘉宾分享了一场视觉、听觉与思想上的文化盛宴。
活动的,建业还发布了新LOGO,新LOGO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象征“更稳健、更成熟、更向上”的建业,这是建业集团成立20年来次更新标志。随着新LOGO的启动,以“建业二十年 感恩一亿人”为主题的建业二十周年系列感恩庆典工作也将陆续拉开帷幕。
附录:
1、《建业读本》序言
建业,须三十而立
公元2012年。龙年。建业二十岁了。
1992年,当一曲春天的故事伴着“南巡”的脚步唱响中国时,建业人和着加速的城市化浪潮悄然加入了建设者的队伍。不容置疑的是,他们天生就有着伟大企业基因,否则,就不可能在咿呀学语不满两岁时就发出“永不妄称,决不甘居第二”的壮语豪言。也正因为如此,建业人的个住宅社区金水花园于1993年6月面世时,指挥泰斗延安艺术家严良堃亲自挥棒奏响了黄河大合唱为之喝彩。然而,企业的进步伴随着人性的痛苦,卓越的追求意味着超常的付出。少年建业阔步不避疾雨,1994年即使宏观调控大势已至,却毅然扛起振兴河南足球事业大旗。五年调控,殚精竭虑、汗泪湿襟、顶风前行。逆势中,幸运不孤的建业,结手万科、万通、华远、龙湖等好友同行,1999年蓉城结盟,催生了如今的行业组织翘楚中城联盟。正是在这种高手云集的交往中,充满忧患意识的建业战略意识渐浓,考察、分析、推敲、思考、交流、度定——建业省域化战略应势而生。少年老成的建业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后并未贸然启程,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对扩张实施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更多的积累、梳理与盘整。公元2002年,马年,建业十周岁时,他们怀揣着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梦想,向着18个大中城市、108个县级城市、1000余个乡镇,扬鞭启航,开始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极为壮丽的“建业人的长征”
十年过去了,藉着日益加速的河南城市化东风,长征途中一路前行的建业人筑起的高楼数以千计,收获的果实硕大无朋——“两个高度”、“四个高度统一”、“六个认同”……。
二十岁生日是建业人的成人礼。人格化的建业:勤勉,自省,仁义,厚重,大气,执着;超人格化的建业:爱国,进取,创新,守约,诚信,敬业,奉献。
规律为道,道为天。循道而为,任重道远。闻建党伟业,观建国大业,历建城基业。立志中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者的建业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第三个十年即将起始的时候深知:
百城建业需三十而立;
百年建业须三十而立。
以此寄语新年,寄语新春,寄语建业新的十年。
2、《百人讲述建业》序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 三年自然灾害, “大跃进”后遗症 — 天灾人祸, 饿死者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时期。 那时候我读小学, 是个好学生。 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11岁,读小学五年级,就被卷入了红色的浪潮中,革命之火在胸中烧得火热, 12月中随“红小兵” 组成的“驱虎豹战斗队”乘火车到了北京, 渴望于12月26日毛主席73岁诞辰时,看上他老人家一眼。 其实, 到北京时, 已值“大串联”的尾声, 老人家让“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 他也不可能再登上天安门城楼,鼓动学生们进京膜拜。 之后, 全国各大中城市都相继爆发了革命派别之间的武斗, 工厂停工, 政府关门, 学校停课,学生们有近三年时间无学可上。 那时, 我住在县政府家属院, 因小学时毛笔字比同龄人写得好, 便经常被革命干部们拉上帮忙抄写大字报, 于是, 也就有了免费练习书法的机会。 大字报的内容中, 有批叛徒内奸的, 有批“孔老二”孔子“仁、义、礼、智、信”的。 1969年,学校复课, 我直接上了初中, 教材内容多以阶级斗争、忆苦思甜题材为主。 至高中一年级时(那时的初、高中皆改为两年制), 赶上了“智育”回潮, 学校里学习的氛围渐浓, 我有幸得到了一本《朱子治家格言》(手抄本), 记得句便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以及“施惠莫念, 受恩莫忘”、“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等,虽不能完全理解,却也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由上可见, 我们这一代人的基础文化功底是很浅的, 小学读了五年, 中学也只读了四年。 所受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也是在批判和非正常情势下获取的。 所以, 我经常说自己没文化,绝无过谦之意。
1976年,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长达十年的文革结束了。 那年10月, 我作为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文革期间共招收了五届)被推荐进入郑州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习。 虽然也还是延续了学工、学农、学军的传统课程, 但在剩余的时间里, 同学们读书的自觉性日渐高涨。 学制虽然仅为三年, 却还是学了不少的东西。 特别是我们这一届的老师们, 多是因文革而被下放到河南劳动的国家部委的老翻译们, 水平很高。我们有农村插队劳动的经历, 师徒相处以友, 彼此授受以诚,毕业时,基本达到听、说、读、写、译较为自如的水平。 在一年后全国外贸系统业务员外语测试时, 我在河南考了个, 算是老师们水平确实很高的例证。
1982年7月, 我受河南省外经贸厅的委派到香港工作, 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 我不但利用香港工作的身份之便多次陪同省领导(含两任省委书记)或亲自率团出访50多个国家, 开阔了视野。 的收获,是在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与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 开始认真对比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趋同。 1989年, 当《菜根谈》在日本畅销后复而引起国内读书者的关注时, 我有幸在时间得到了此书, 也开始从中窥见中华国学文化精粹零星的流露。 “史中寻道”的意识也是在那时形成的。
之后的二十年间, 无论作为国企的高管,还是下海后的创业者, 我在探索企业经营发展规律的路途中乐此不疲 — 从研究《美国管理的一百家公司》,到对比日本九大综合商社与韩国六大综合商社的经营之道; 从《追求卓越》的理念,到《基业常青》的精髓;从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我也试图从南怀谨先生自如地游弋在儒、释、道之间和神仙与凡尘之间的经历中, 借鉴一种方法, 使自己能够从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兴衰历史中随时可以撷取规律性的启示, 实现经营管理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规律为道,道为天”的感知, 即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
至此,我的文化底色已清晰可显 — 根底浅,不系统, 东拉西扯,循今追古。 可以称之为优点的,是作为检讨主义者,可以“每日三省吾身”,得“智者无怨”之悟; 可以称之为优势的, 是从农村、县城、省城及至世界百余名城的经历, 以及和平民与贵族、官场与商海、黑人与白人、华人与洋人的长期交往。
我从不信教。 我认为凡正教, 皆向善。 果可以善为本, 便可从善如流。我从未有过伟大的感觉。常想起那位收养了三十多个孤儿的维族老大妈, 以及那位十年无偿献血一百次的普通百姓, 她们才是灵魂与道德的巨人。我也从未感觉在德养修为中有多少进步。 只是将少年时期遵循的“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的行为准则一以贯之地秉持至今, 守时、守信、守则而已。我从未有过写书的欲望。窃以为:律己,数语即足;劝诫,几字为宜。 又何苦洋洋几万字,实难脱孤芳自赏之色, 难避顾影自怜之嫌。一位大师级挚友曾送我一联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我清楚,此绝非褒誉,是其寄予承前启后的我这一代人的厚望
这本 《百人讲述建业》是在我拒绝写书的背景下,由企业月刊编辑部的同志们倡议编撰的。 他们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努力。 尤其当我读到一篇篇充满理解、包容、偏爱、怀念、赞许、鼓励与期待的文章时, 我这颗不易激动的久磨生茧的心被深深地感动着,甚至数次落泪。这些特殊的作者们, 不乏商界泰斗级人物, 也不乏政界与学界的精英志士, 更多的是伴随与呵护建业成长的至爱亲朋。 他们都是建业的“同志”,同志者同行。
与此书同时出版和发行的,还有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提交的《建业省域化战略调查报告》和建业品牌管理部编写的《建业读本》。 这三本书, 可以让读者了解20岁建业的今天并畅想她的明天。
我想借此机会再次告诉朋友们:建业谋取更大商业成就的目的,与财富无关, 与市值规模无关,甚至与规划中的百城建筑无关, 更与我个人与家族的生活品质无关。 建业未来的商业成就, 是其社会核心价值主张外化的前提 — 因为实力决定着影响力。 我个人去年出资成立的河南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则是弘扬这一主张的新的平台。
我请求为此书作序, 是担心大家被后面的文章所误导。 建业虽具有伟大企业的基因,但还跋涉在通向伟大的征途中;我个人虽是文化至上的崇尚者, 但还未触摸到古今文化巨匠的臂膀。 朋友们的信任是财富,也是力量。 我们会在信任之力的驱动下, 向着阳光,匀速前行。
此为我的文化自白,谨以为序。
胡葆森 2012年3月28日成文于香港